國美決意選擇最熱門的平板電腦,來開始涉足制造業(yè)。
4月11日,有深圳的平板電腦設計公司對《IT時代周刊》透露,國美方面正通過其合作廠商在深圳下單,首批定制平板電腦4.5萬臺。
本刊記者拿到的設計訂單顯示,國美定制機型分為三種,兩款分別為7英寸、10.2英寸的普通平板電腦,以及10.2英寸翻蓋可旋轉的平板電腦,均采用谷歌操作系統(tǒng)。據悉,每款產品起訂量均為1.5萬臺,合計4.5萬臺。
不過,有接近國美電器的知情人士表示,國美確實有在平板電腦方面拓展業(yè)務的意愿。“但是,究竟推出什么樣的定制平板電腦,特別是最終采取什么樣式,各方還在討論中,但是可以肯定不會以國美自己品牌出現(xiàn)。”因此,發(fā)包方特別注明“此款電腦是跟國美電器合作推出的產品,請廠家務必提供3C認證”。
和蘋果iPad不帶讀卡器、沒有USB接口、沒有攝像頭、不能換電池、不能擴展存儲空間等不足相比,國美彌補了這些不足。
根據所下的訂單,國美產品指定采用威盛8505+特制的主芯片,支持全球定位GPS功能。同時,定制機帶有30萬像素的攝像頭,在提供Wi-Fi支持的情況下,還增加了RJ45網口。這意味著它比iPad多了有線上網功能。
有資深的設計工程人士在看過訂單后推算,7英寸定制平板電腦成本價格大約為75美元,“按屏幕每增加1英寸,成本增加15美元的通常規(guī)律粗算,10.2英寸本子的成本在900元人民幣左右”。盡管該工程人士未能判斷出國美本的最終售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將比動輒五六千元的iPad具有絕對的價格優(yōu)勢。
兩個月內可量產
自從iPad上市以來,各大電腦廠商,包括一些山寨廠商都在對平板電腦市場虎視眈眈,欲分一杯羹,一直有心推出自有品牌終端的國美在此時也加入戰(zhàn)團,并不令人意外。
對此,一位深圳電子圈的專業(yè)人士表示,照正常程序推斷,如果不出意外,此產品最快兩個月之內便可量產。“再加上國美強勢的賣場渠道,應該可以趕上平板電腦的銷售熱潮。”該專業(yè)人士說。
因為山寨廠商橫行,這使得手持終端的進入門檻形同虛設。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在深圳20多家上規(guī)模的方案設計公司手中相關平板電腦的訂單在1000萬臺以上。未來這個市場的競爭將非常慘烈和混亂,誰能在蘋果公司iPad熱潮持續(xù)之時快速推出自己類似的產品,誰就有可能從中“撈上一票”。
眼下,iPad火熱發(fā)售讓中國大陸電子制造商們的關注焦點從電子書轉到了平板電腦。許多廠商認為,平板電腦應用范圍廣,同時制造產業(yè)鏈更成熟,因此看好平板電腦今年的市場。甚至有消息說,大批量的山寨平板電腦將在5月上市。國美借平板電腦的東風試水制造業(yè)顯然是一個保險系數(shù)較高的舉措。
“如果等到這個市場成熟了,那么廠商可從中賺取的利潤恐怕就會‘MP3化’了。”IT分析師秦川對本刊記者表示,他的言下之意是,屆時可能就再難賺大錢了。
如今,國美邁出了推出終端產品的第一步,但在自有品牌的處理上仍猶抱琵琶半遮面。據業(yè)內人士告知,在此策略上,國美一直因為自我矛盾而表現(xiàn)得慎之又慎。
2009年10月28日,國美副總裁王俊洲在談及向宏碁、華碩、明基等臺灣廠商采購筆記本電腦時,曾明確表示“國美不搞自有品牌”。但兩周后的11月12日,在第11屆連鎖渠道業(yè)會議上,國美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陳曉又表示,包括國美在內的中國零售業(yè)一定要轉變經營模式,要回歸商業(yè)本質,加大自有品牌開發(fā)力度,有效避免產品嚴重同質化問題。
今年1月21日,國美電器與上海世博會簽署了家電類特許經營許可協(xié)議,成為本屆世博會全球最大的家電授權經營商,雙方還共同制定了高達數(shù)十億元的銷售目標。按規(guī)定,國美將組織生產商按需生產特許產品。這被業(yè)界視為推出自有品牌的絕好機會,但國美仍然沒有邁出跨越性的一步。
當時,有業(yè)內人士分析指出,國美推出自有品牌是遲早的事情,但推出的時機會精心挑選,力求一舉成功。
4月17日,國美發(fā)布2009年全年財報。數(shù)據顯示,在經歷了短暫的業(yè)績下行后,國美電器在2009年凈利潤14.09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4.45%。分析認為,在比去前年更有錢的有利形勢下,國美確實有必要考慮新的業(yè)務增長點。進軍手持終端是可行之舉。
應對“渠道復辟”
業(yè)界主流觀點認為,國美涉足平板電腦,本質上是由單一的渠道商角色向制造商加渠道商角色轉型。
2009年,是許多零售連鎖巨頭企業(yè)的轉型年,比如蘇寧張近東對于中國商業(yè)連鎖企業(yè)走向國際化的嘗試。而在經歷了創(chuàng)始人震蕩后的國美,陳曉思考的是如何優(yōu)化國美的“供應鏈”式發(fā)展。對他而言,轉型面臨的風險更應當引起關注。
近年來,隨著制造企業(yè)出現(xiàn)集中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本土家電制造商選擇“渠道復辟”,作為對國美蘇寧們類金融模式霸權的明確反擊。國美與蘇寧的強勢地位也開始動搖,家電制造商與連鎖巨頭之間的利益格局有所調整,國美去年就取消了部分進場費,并與海爾等企業(yè)結成戰(zhàn)略同盟,利益分配趨于合理。
截至目前,不僅已經有多家家電品牌制造商建立起了自己的渠道,并且,未來最大的威脅將來自于兩三年后,臺灣鴻海在中國內地投資百億新臺幣,打造1萬家以上的3C及家電渠道連鎖店。對于郭臺銘的龐大計劃,業(yè)內所有人都認為其目標直指內地兩大家電連鎖巨頭國美和蘇寧。這種改變,使制造商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反過來說,便是擠壓了渠道商的生存空間。作為反擊,渠道商染指制造鏈條,也就順理成章。
零售商與制造商對于可能產生的新一輪控制權與主導權變革的爭奪其實已經開始,而他們之間的角力,無疑將使這場新的轉型演變得更快更徹底。最終的結果,則很可能是使雙方的力量更為均衡,從而讓其間的合作回到較為公正與公平的正常商業(yè)軌道上來?!?/p>